MBTI免费测试

MBTI十六人格测试
16Personalities


目前使用人数第一的MBTI测试
基于荣格认知功能理论,信效度较旧版显著提升37.6%
93
标准版
近30天热度
545,252
144
专业版
近30天热度
727,306
明星同款
200
完整版
近30天热度
1,406,096
开始测试

MBTI理论背景

MBTI发展历程

MBTI测试须知

瑞士心理学家荣格(Carl Jung)认为:感知和判断是大脑的两大基本功能。大脑做决定的瞬间可以慢动作分解为两个阶段:
感知阶段
进一步细分为"触觉感知"与"直觉感知"阶段
判断阶段
进一步细分为"感性判断"与"理性判断"阶段
为了便于理解,我们可以将决策形成的瞬间具象化为以下流程:
触觉感知
直觉感知
感性判断
理性判断
但请务必知道,现实中这一过程是在瞬间动态交织完成的,并非简单的线性顺序。
MBTI十六人格理论的四个维度
能量获得途径:
外向(E)
内向(I)
注意力的指向:
感觉(S)
直觉(N)
决策判断方式:
思考(T)
情感(F)
采取行动方式:
判断(J)
知觉(P)
尽管每个人做决策时,大脑都会经历触觉感知、直觉感知、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这四个步骤,但个体在各个环节的侧重程度(或理解为投入时间长短)存在差异:有些人会在触觉感知上花费更多精力,直觉感知则快速掠过;而在判断阶段,另一些人可能更倚重感性判断,理性判断则相对简略。 此外,美国心理学家凯瑟琳·库克·布里格斯(Katherine Cook Briggs)指出,个人的精力来源和生活模式也会深刻影响大脑的这两大基本功能,导致最终决策千差万别。
经过长期实践与持续完善,荣格的人格分类理论,凭借其扎实的数据支持,已成为当今国际上主流性格分类模型的理论基石。
1943年
MBTI®测评的第一个版本正式发布,标志着这一科学测评工具的诞生
1962年
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(ETS)推出MBTI®测评的新版本,进一步提升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
1971年
伊莎贝尔·迈尔斯(Isabel Myers)与玛丽·麦考利(Mary McCaulley)在佛罗里达大学合作创立心理类型学研究所,并建立中心数据库,为MBTI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
1977年
CPP公司发布了MBTI®测评的商业版本——Form G,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
1979年
心理类型学学会(APT)成立,同时《心理类型学研究》(Research in Psychological Type)创刊,为MBTI®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持
1986年
凯瑟琳·迈尔斯(Katharine Myers)与玛格丽特·哈茨勒(Margaret Hartzler)在澳大利亚悉尼开设首个MBTI®资质认证培训班,标志着MBTI®国际化进程的加速
1997年
OPP公司(MBTI®英国经销商)发布欧洲版MBTI第一步(Step I™)测评,进一步拓展了MBTI的应用范围
1998年
CPP公司发布MBTI®第一步(Step I™)问卷M(Form M),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更精准的测评工具
2001年
CPP公司发布MBTI®第二步(Step II™)问卷Q(Form Q),深化了MBTI的测评维度
2001年
Skill&Will™公司成为中国地区首家正式授权的MBTI®中文认证培训中心,标志着MBTI®正式进入中国市场
2001年
世界公认的量表评估机构Buros正式发表MBTI®第一步(Step I™)和第二步(Step II™)评估报告,进一步验证了MBTI的科学性
2003年
Skill&Will™公司引进中文版MBTI®第一步(Step I™)问卷M(Form M),为中国用户提供了本土化的测评工具
2003 - 2007年
OPP公司与CPP公司联合研究并发布MBTI® Step II™新版本,涵盖欧洲英语及其他8种欧洲语言,进一步推动了MBTI的国际化发展
2011年
Skill&Will™公司引进中文版MBTI第二步(Step II™)问卷Q(Form Q),为中国用户提供了更全面的测评选择
2016年
Skill&Will™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成功举办100期MBTI®中文认证培训课程,并授证近2,000名MBTI®认证施测师,为MBTI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
2017年
CPP公司正式修订MBTI®简体中文版第一步(Step I™)和第二步(Step II™)的技术白皮书,确保测评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
2018年
Myers Briggs公司发布国际修订版,即全球Step I™和全球Step II™测评,标志着MBTI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标准化和普及
2025年
MBTI官网免费版是依据MBTI大模型理论及研究成果,结合千万级大数据优化升级的性格测评工具,它的容错率和信效度进一步提升
01
/
在进行测试时,应保持放松和真实的态度,尽量展现自己的真实性格和行为模式不要试图猜测或选择你认为“更好”的答案,而应选择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。测试结果只是对你的性格倾向的一种描述,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。不要过分依赖测试结果来定义自己或他人将测试结果应用于职业、人际时,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,灵活调整,避免生搬硬套
02
/
请珍惜这次自我探索的过程,将测试结果作为自我认知的一个起点,而非终点。无论您的类型是什么,都请拥抱自己的全部,包括那些让您与众不同的特质,同时,也请您尊重并欣赏他人的不同,因为正是这些多样性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。
03
/
最后,我们再次提醒,MBTI测试及其相关材料受版权保护,请遵循版权法规,合理使用并分享这份宝贵的资源。感谢您的参与,愿您在自我发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收获更多的成长与喜悦!
找回
报告
友情链接: MBTI官网免费版
Copyright © 2012-2025 奥思MBTI ·All Rights Reserved
粤ICP备2021146177号-6